close

噗!大一時的作業囉!現在看真的不太成熟ㄋㄟ、

題目:論陶淵明與謝靈運之為人及其詩


       
在晉安帝到宋文帝在位前半期這段動蕩不安的年代裡,政治的虛偽荒唐卻也襯托了文壇的光芒璀璨,而陶淵明和謝靈運便是這期間裡最閃亮的兩顆耀眼明星。

        同為名門之後,都擁有著貴族的自尊,但是面對時代的變動,兩人的適應方式卻大不相同。仕途上的不得志,陶淵明選擇了棄官歸隱,自身安詳謹慎的本性能夠化矛盾為統一,讓他超脫了世俗的紛擾,弄得內心寧靜;謝靈運的任性和不負責任讓他辭官之後不甘寂寞又出仕,卻也因為他恣意妄為、毫不留情而得罪他人,仕途多舛。他野馬似的性格非但加強了時代的矛盾,更造成他個人永無法解決的矛盾。

        以下引
謝靈運 《登池上樓》詩做佐證:

    潛糾媚幽姿,飛鴻響遠音。
薄雲愧雲浮,棲川怍淵沉。
    進德智所拙,退耕力不任。
徇祿反窮海,握痾對空林。
    衾枕昧節候,褰開暫窺臨。
傾耳聆波瀾,舉目眺嶇嶔。
    初景革緒風,新陽改故陰。
池塘生春草,園柳變鳴禽。
    祁祁傷幽歌,萋萋感楚吟。
索居易永久,離群難處心。
    持操豈獨古,無悶徵在今。

        謝靈運因政治上的失勢,從繁華的京城來到永嘉做太守。從此寫景清新自然,特別是「池塘」兩句,歷來傳誦。其技巧在於「非奇非妙,剝落文采,知其妙而不之其所以妙,曰自然高妙。」同時,這一段寫景既是詩人久病後感情興奮的高潮,也是突然轉向低落情緒的原因。既想追求功名,又想遁世歸隱,是作者及其當時其他文人的普遍矛盾。

雖然後人多數不能容忍他的反覆無常,認為他沒有貞固的節操。但是,對於一個失意的文人來說,他忠實的呈現了他的情感,正因為他是前朝名門之後的身份,他沒有辦法在今朝擔任重要的職務,一展他的抱負;正因為他是前朝名門之後的身份,即使他托病歸隱也避不掉劉氏的猜忌和提防。為不為官等同於接不接受今朝的籠絡罷了。


        相較於謝靈運的不得已,陶淵明就擁有掌控的權利,同樣是名門之後,但由於離興盛時期為時已久,在朝政的影響可有可無,所以當他辭去彭澤令這個職位卑小的小官時,自然也就不會被慰留了。他可以投向他所嚮往的自然,安心的過著愜意的田園生活,不用顧慮當局猜疑的視線。

如同他在飲酒詩中寫到:


    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
問君何能爾?心遠地自偏。
    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
山氣日夕佳,飛鳥相與還。
    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        此乃千古絕唱,全詩著意於「心遠」後所會得之「真意」。因為遠離了政治的事非之地,讓他對大自然的美景更能深刻用心體會。


        
即便是兩人的性格有著極大的分別,陶淵明的含蓄收歛和謝靈運的奔放衝動,兩人之間卻有著共同的政治失落,只是在我認為,我覺得陶淵明處於被動的角色,他將他的富貴寄託於大自然當中,大自然的美景一年四季供他取用,不管是春天的生意盎然、夏日的蟲鳴鳥轉、秋季的落葉繽紛或是冬令的靄靄白雪。這些資源讓他終身用之不竭。不願在現實生活中為五斗米折腰,卻也換來心靈生活的源源不絕。而謝靈運他一再出仕的不甘寂寞顯示他是主動的,不安份在職位上,遊遍名山萬水,甚至鑿山浚湖、功役無已。他也愛大自然,和陶淵明的靜觀欣賞一比,他顯得積極。

        陶淵明的人格深受後人景仰,謝靈運的人格則古今不一。詩人的真情於他們的作品中最能體會,因為詩是他們生命的昇華,看詩如見其人。引述艾略特於一九二九年發表「但丁論」一文時,一開始就強調的一段話:「就我個人鑑賞詩的經驗來說,我總認為在閱讀一首詩之前,有關詩人及其作品的事知道的越少越好。一句引用,一段評釋,一篇熱心的小論文也許偶爾引起人開始閱讀某一特定作家的動機;但是盡心竭力地準備歷史和傳記的知識對我經常是一種障礙。」今天不管學者如何去評鑑他們,對於詩的領會只有自己看見之後才會知道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viv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