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阿倫夫婦是一對雙薪上班族,年約三十五歲,兩人月入合計七、八萬元,在同輩間算是中上。但他們育有一子,在台北縣有一戶二十幾坪的窩,光是每月一萬五的保姆費、兩萬元的房貸,就吃掉兩人一半的薪水,扣去萬把塊的汽車貸款、兒子的花費、油錢,夫妻倆每月的可支配所得,加起來只剩兩萬元,比大學談戀愛時的打工收入還不如。再扣掉每年繳交的八萬元保險費、稅金、給保姆一個月年終獎金,阿倫夫婦每天晚餐幾乎都在小麵攤草草打發,趁假日回父母家才能吃一頓像樣飯菜。

最讓他們難過的是,身為長子長媳,至今沒有能力奉養父母,偶爾還要靠家裡「接濟」,眼看著兒子就要上安親班、幼稚園,花費將越來越大,自己的收入卻看不到同步成長的空間。

兒子、房子、車子,傳統觀念的「五子登科」,對於他們而言,卻是可怕的負擔與夢魘,他們搞不懂,為什麼小夫妻胼手胝足,省吃儉用,但手頭越來越緊;自己的父母雖出身勞工,卻養得起四個孩子,他們身為大學畢業的白領階級,光養一個孩子、一戶縣郊二流地段的五百萬元小公寓,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。他們不煙不酒、不買名牌、不逛百貨公司,別提「出國旅遊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,光是年底多兩張紅白帖,就讓他們捉襟見肘,寅支卯糧,幾無生活品質可言。

阿倫夫婦不是特例,他們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中堅,身邊隨處可見的青壯小家庭,他們跟大多數人一樣努力,他們的夢想也不大,但當「養小孩、買房子都變成一種懲罰」,他們被迫下修「生兩個子女」的目標,甚至考慮賣掉房子,搬回老家與父母同住。

這是當代「核心家庭」(由夫妻+子女構成的兩代家庭)的一大困境,「月入十萬元」變成一個重要門檻,跨過此一門檻,夫妻能擁有較充裕的能力生養下一代、構築自有的家庭,甚至生第二胎、第三胎;夫婦合計收入若低於門檻,往往必須在「生小孩」與「買房子」之間作一取捨,否則就會像阿倫夫婦一樣,困陷於「瀕近貧窮」的邊緣線上,痛苦掙扎。

從社會變遷的大角度觀察,台灣在工業化、現代化的過程中,傳統三代式家庭日漸式微,年輕夫婦大多不願與父母同住,「核心家庭」成為社會構成的主流,失去了傳統大家族的支撐,上班族年收入與二十年前相比,成長極微,但支出卻大幅增加。舉例而言,以往年輕子女成家,往往與父母親戚同住,住屋及托嬰問題由家族吸收,年輕夫妻的負擔相形減輕;家庭輕量化、個人化之後,因為住居的需求,無論是房貸或房租,成為小家庭的一大支出;生產下一代後,又因為移動的需求,車貸、停車費、油錢、牌照稅及燃料稅……也是核心家庭的必要支出,再加上托嬰費用,往往已吃掉年輕夫妻的大半所得。

再則,以往養育子女的食衣住行,大多由家族共同分攤,小孩大多與堂兄弟輪流傳承衣物、書籍、文具玩具;家庭個人化讓細胞分裂,父母必須幫子女添購整套生活及教育用品,再加上科技進展及都市化,個人電腦、手機、兒童房、安親班、寬頻上網、第四台、家庭房車……這些二十年前不曾存在的觀念,卻是當代小家庭的「基本配備」。 相對於傳統「柴米油鹽」的必需品定義,前述消費現象鞏固了都會家庭的核心概念,卻也讓中產階級入不敷出;與二十年前相比,受薪階級的收入並未明顯增加,支出卻大幅擴張,於是大家都變窮、變拮据了。

其實,這還不是最糟的狀況,如果阿倫夫婦更敏感一些,把眼光放遠,他們會發現,自己處於一種「被上下兩代夾殺」的艱難處境。

一方面,隨著「個人化」的概念不斷深化,「共用」或「公用」的社會行為一去不返,教養小孩的支出只會增加、不會減少,但因學歷的貶值、人力資源的稀釋,延畢繭居(註1)、飛特族(註2)等趨勢興起,照料下一代的時間拉長,負擔加重,而且看不到回報的一天。

另一方面,提前退休潮來臨,銀髮族的醫療、撫養成為社會整體負擔,台灣人口結構呈漏斗型趨勢,越來越少的青壯族,必須同時面對下一代的「教養」及上一代的「安養」,並負擔國家整體的財政支出、健保支出,形成「被夾殺的三明治世代」。

這是全球,包括台灣社會面臨的集體困境,我們都身處傳統農業社會不復歸返的世代,親族支撐崩解,手足奧援割裂,「夫妻」成為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,中產階級的收入趕不上科技商品推出的速度、趕不上油電糖價飆漲的速度、趕不上都市化新興行業諸如托嬰、看護、大樓保全擠壓開銷的速度、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、趕不上政府財政惡化的速度。

這是我們的集體困境,我們生活在一個拜物的年代,充滿歐陸品牌Logo及現金卡廣告的年代,我們薪資單上的數字,永遠必須與我們的物慾競爭,永遠與每個月的帳單競爭,但通常是落敗的一方,雖然有時候,能夠勉強打成五五波。

但我們只能祈望,情況不會變得更糟,像我們這樣「被上下兩代夾殺」的下流壯 年,慾望越來越萎縮,未來越來越渺小。



註1
①繭居族一詞最早出現在1990年巴黎地下鐵一則遊艇的平面廣告上,廣告的文案這麼寫著:「您將享有傲世群倫的自我繭居。」
就其定義而言,區分為生活、學業、愛情及打工繭居族。這些分類的繭居族其與外界銜接的橋樑各自為電腦、同學、男女朋友及工作夥伴、、、等等。這些狹小的「窗口」,是造就繭居族的最大原因。
繭居族最明顯的症狀,是不愛與人接觸,像是所謂的生活繭居族,依靠電腦、電視等科技產品與外界做接觸;或者是自視過高,自己認為自己比其他人來的有能力,因此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處理,也因此產生將自己孤立起來的情形。
而像是所謂的課業繭居族、或是愛情繭居族,最大的產生因素是依賴原理,最明顯的症狀反應是,只依賴其所想要依賴的人。這樣的狀態可以解釋為,將自己與想依賴的人一起孤立在繭裡。在狹小的生活圈裡互依互存,是目前繭居族最顯而易見的徵狀。

②王家庭醫科診所醫師王子瑋表示,「繭居族」這個新興的名詞,雖不完全涉及於醫學方面。但就心理層面而言,繭居族可以說是變相的自閉症、或是憂鬱症。而最佳療方即是家人的親情支持。
王醫師說明,繭居族與自閉症的區分在於,自閉症是全方位的不與外界接觸,關閉所有與外界溝通的窗;而繭居族是會開啟某些特定的窗,與外界聯繫。就其定義而言,區分為生活、學業、愛情及打工繭居族。這些分類的繭居族其與外界銜接的橋樑各自為電腦、同學、男女朋友及工作夥伴、、、等等。這些狹小的「窗口」,是造就繭居族的最大原因。
繭居族最明顯的症狀,是不愛與人接觸,像是所謂的生活繭居族,依靠電腦、電視等科技產品與外界做接觸;或者是自視過高,自己認為自己比其他人來的有能力,因此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處理,也因此產生將自己孤立起來的情形。王醫師說到以上等症狀類似於自閉症。而像是所謂的課業繭居族、或是愛情繭居族,最大的產生因素是依賴原理,最明顯的症狀反應是,只依賴其所想要依賴的人。這樣的狀態可以解釋為,將自己與想依賴的人一起孤立在繭裡。在狹小的生活圈裡互依互存,是目前繭居族最顯而易見的徵狀。
王醫師解釋,以醫學的角度來看繭居族這個族群,他形成的原因以個性方面影響最深。孤僻使然,讓自己缺乏自信;或者是天生不愛與人相處。只是繭居族相較於自閉症而言,是比較有選擇性的。其孤僻的個性,不會發生在其所依賴的人物身上,只會對外界孤僻。也可以說是EQ發展不完全所致。
而面對「繭居族」這樣的族群,在改善方面,王醫師的見解是,由於繭居族與自閉症還是有些不同處,所以在無法斷定其為一種「病」的情形下,並不是非常適合給予藥物治療。而王醫師認為最好的治療,就是親情。家人的協助是最有效的處方,給予繭居族的人多一份關心與溝通,有助於開導其視野,更能了解與人相處之道。

註2
①超短工時、無工作壓力、不需經驗和專業。這樣的工作條件聽起來似乎不錯,至少日本近年的新興工作族群「飛特族」(freeters)是這樣想的:畢業之後,不求全職工作,反而在時薪打工工作間跳來跳去,追求自由與率性。
台灣近年也出現「飛特族」,成為有大學文憑的打工者。這群看似自由無拘束的族群,卻有和日本飛特族全然不同的心事。
要工作再工作
無拘束比生涯發展重要
「飛特族」是英文free(自由)和德文字根的arbeiter(工作者)結合的新字,指的是輕鬆面對工作,追求自由的生活型態的工作者,把無拘束看得比生涯發展重要。
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教授衛民指出,「飛特族」和契約工、外包工等都是「非典型勞工」的類型之一,飛特族的特點包括:在飯店、便利商店、保全業和補習學校等場所工作;薪資以時薪計,待遇當然就不會太好,福利也欠缺保障,養老金什麼的,就談不上了;工作技術方面普遍不具特殊專長。
衛民說,飛特族的出現,因為年輕人開始有不同的工作價值觀,希望「要工作時再工作」,多半的時間可以追求心理、藝術的創作成就;另一種是經濟景氣衰退,企業減少,年輕人一時找不到好工作,只好重操學生時代的打工舊業,在便利商店喊「歡迎光臨」,或在連鎖咖啡店日復一日的煮咖啡。

②如果有一種工作是「愛做就做、愛玩就玩,自由自在,不用老是要看老闆臉色。」,那該有多好!
在台灣雖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,但選擇這種工作方式的人數一直在增加中,這種工作者叫「飛特族」。
有別於「草莓族」的外表光鮮、本質易脆,或「月光族」的看近不看遠,每個月把錢花光光,這種新興的「飛特族」,重視自由,不求長久性的正職,只想自由打工,追求自主空間。
造成飛特族快速成長的主因有兩種,一是年輕上班族愈來愈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,不希望受工作拘束,因此變成想工作時才工作,並不把工作當成常態。第二個原因是經濟衰退,企業緊縮人事,在工作愈來愈不好找的情況下,正職、長期性工作、可終生雇用的工作找不到,只好遷就臨時性的工作。



參考:
潑冷水的人,稱之為「螃蟹族」。
有一個人去買螃蟹,看見放在桶中的螃蟹,有幾隻正在往上爬,快到桶沿了。
那人忍不住提醒賣螃蟹的人說:「你的螃蟹快爬出桶,要跑掉了!」
賣螃蟹的人回說:「放心吧!跑不掉的!因為桶裡其他的螃蟹,會把那些往上爬的,都拉下來的!
首先,要區分是「好螃蟹」還是「壞螃蟹」。
「好螃蟹」的出發點多半是基於保護,怕你吃苦受傷。
「壞螃蟹」則是基於自私,例如:怕你變得比他們好,他們會輸你;怕你變得有自信,不再受他們的擺佈等等。
其次,對於「好螃蟹」,則需要多溝通;對於「壞螃蟹」,勸你早點跟他們保持距離或是一腳踢開吧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veviviya 的頭像
    loveviviya

    若愚居

    loveviv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