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號《遠見雜誌》內容節錄分享

1.
關心學童教育問題的陽明大學神經科研究所教授洪蘭說:「
裁掉一所學校,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,教育用錢來算是很糟糕的,心智的啟發怎能用錢來算?」

2.19401950年代,台灣國民所得只有100200美元,都還有「一村一學校」政策。回顧歷史,台灣的教育政策是否還比不上過去貧窮的年代?

3.大陸有句話說:「窮不能窮教育,苦不能苦孩子」,但台灣對教育的投資已經比不上大陸了?

4.一本教育部委託台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洪世昌進行的「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發展及最適學校規模之研究」報告,洪蘭教授閱畢之後直喊:「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!廢校政策完全是一群坐在冷氣房中的人想出來的政策,沒有!完全沒有理論基礎!」

5.當台灣貧富差距已經擴大到7.5倍時,留在偏遠地區迷你小學就讀的孩子,多數都是家庭與經濟上的弱勢族群。裁併學校,將進一步侵蝕他們的受教權,造成教育上的「第三重弱勢」。

6.學校肩負問題家庭的教育功能

對這些弱勢家庭與孩子而言,學校,不只是學校。這些年來,許多偏遠地區的小孩的家庭亮起了紅燈,學校往往得接手,延伸負擔家庭教育的功能。
例如屏東縣牡丹鄉的高士國小牡林分校主任郭元俊,暑假期間上班,還把全校22個孩子,甚至畢業上國中的校友,號召回學校練踢足球。
郭元俊表示,這些學生多半來自於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,放暑假沒地方去,家長常常還在宿醉中,這些孩子很容易在部落裡晃蕩、學壞。
回學校踢球,孩子們生活有了重心,甚至是孩子們一天裡能吃到一餐飯的地方。郭元俊平時更經常幫學生留意、申請各種清寒補助。
沒了學校,這些孩子怎麼辦?

活生生、血淋淋的實例:

1.澎湖大倉島大倉國小(去年廢校)「搏海上學,誰為阿雄擺渡?」
早上7點不到,靜謐的大倉島港邊,小朋友迎著鹹鹹海風、頂著大太陽,等著搭交通船上學,因為今天是他們的暑假返校日……
大倉國小廢校之後,他們只能坐20分鐘的船程,伴隨著隆隆的馬達聲以及嗆鼻的柴油味,到全澎湖最大,馬公市的中興國小念書。

2.台南澄山村光榮國小澄山分校(今年廢校)「阿龐要多走7公里破碎山道」
廢校之前,阿龐和妹妹手牽手走半小時的山路去澄山分校上學。但今年9月開學之後,上學路線變成走到定點集合,再搭交通車到山下7公里外的光榮小學念書。兄妹倆崎嶇的上學路,是龐家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。

3.
屏東大武村霧台國小大武分班「傑熙要如何走過那條危舊吊橋」
2005年海棠颱風掃過,北隘寮溪谷就像巨人踩過,大片山壁坍方,道路柔腸寸斷,兩條聯外橋樑都被溪水攔腰沖斷。
現在,大武村只剩下一條鋼索鏽蝕、踏板殘破的25年危舊吊橋,勉強讓100多位村民騎機車進出,每次路過都令人驚心動魄。

4.
屏東牡林分校「沒鞋穿的足球冠軍夢」
不要偏遠地區的孩子,成為「數人頭、辦教育」的犧牲品。

5.
屏東霧台「一部老校車,擠滿五個部落希望。」
在部落傳說中,霧台鄉魯凱族人,是雲豹的傳人。但部落孩子迢迢的上學路,卻教遊子回鄉承繼薪火相傳的心,踟躕不前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viv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